<ins id="rjhb7"><address id="rjhb7"></address></ins>

              <span id="rjhb7"></span>

          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字畫收藏百科 > 書畫鑒賞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王洪錫文:關于草書多樣性的思考

                    時間:2016-11-01 15:05來源:99字畫網作者:翰廬點擊:
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草書多樣性的思考
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--王洪錫

                    [關鍵詞]:草書多樣性
                    [內容提要]:

                    一、草書多樣性是傳統文化歷史發展的必然;
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草書多樣性是繼承和創新的需要;
                    三、在發展草書多樣性中自然涉及的問題;
                    四、對草書的“鉆進去”和“跳出來”
                    [正文]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在“河北省迎接全國第二屆草書藝術大展學術報告會”上,特邀請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旭光作了一次《關于草書的多樣性》的學術報告,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。報告中,參照歷史,聯系實際,縱橫剖析,深入淺出,引起大家的研究興趣,聽后受益匪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這里,僅就個人感受涉及到的一些問題,談點膚淺的看法和思考,供大家研究,以期對發展草書多樣性,盡一點自己的微薄之力,也不知這個目的,是否能夠達到,即使有點參考價值也行。這就是我寫這篇學術性文字的初衷。尚希望得到書法學術界廣大睿智、慧眼、健筆者的指教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一、草書多樣性是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人所共知,書法藝術是個性藝術,尤其是草書,帶有極強烈的個性色彩,是顯而易見的。自古至今,無不如斯,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種客觀規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縱觀歷史草書名家的大作,真是風情萬種,千姿百態,發展變化,層出不窮,就像《孫子兵法》中談的那樣:“不竭如江河”;但很少有雷同的感覺,這也證明了我 國傳統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和寶藏的豐富。這在世界上是獨樹一幟的,也是最值得我們自豪的地方。而且,隨著時代的發展,必將呈現更加光輝燦爛的前景。不過這 任務很艱巨,決不可能一蹴而就,甚至還要經歷較長的發展時期,這就有待于我們自己的繼續努力,永遠抱著“光明在前”的心態去工作,去爭取,去迎接草書創作 的繁榮時代和攀高趨勢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改革開放以來,草書也得到發展。特別是近幾年,隨著對我國國粹藝術的不斷倡導和扶植,寫草書的人也比過去多了,這是一種新氣象,但發展中也出現過品種單一 的苗頭。張旭光同志在報告中提到全國第一屆草書大展時,有不少作品面目雷同或相近的問題,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草書創作的路子窄和難度大的問題。要解決這個問 題,就要首先從發展草書多樣性方面入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由于草書具有極強烈的個性色彩,所以就得首先看清它的這個本質。歷史上,冒尖高、影響大的晉代草書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,世稱“二王”。他們的草書作 品,前者俊秀,后者張揚,面目差異很大,都帶有自己不同的藝術個性,就是個最明顯的例子。唐代的張旭和懷素,都是頂端的狂草大家。雖然后者對前者也有不屬 同期的師承關系,但張旭草書氣勢大、折筆多,而懷素的草書更靈活、轉筆多,是兩者最明顯的差異,其神采也自然是各不相同,決不混淆,就是作者不署名,你也 能看出來。至于明代張瑞圖的草書,那折筆就更多了,跟誰都不一樣。董其昌的草書,則筆畫稀疏瘦勻,起伏變化較小。這都是最明顯的例證。上述這些,都顯示了 草書多樣性的出現,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時代的不同,崇尚的不同,涵養的不同,性格的不同,功力的不同,必然造就草書面目的不同。清代著名學者劉熙載說:“書者,如也。如其學,如其才,如其志, 總之曰,如其人而已”。這話說得很簡單,很中肯。人之不同,各如其面,不同的草書作者,只有寫出不同風格的草書,強化自己的藝術個性,直到精益求精,出神 入化,并取得社會公認,才是草書發展多樣性的自然規律和自然歸宿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二、草書多樣性是繼承和創新的需要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歷史上的草書,本來也是多樣性的。草書面目的雷同,首先是繼承的不夠。當然,一個人要把各草書大家寫全,幾乎是不可能、不現實的。但有重點、有選擇地兼學兩家、三家,卻是可能的、現實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兼學的目的,是為了吸取營養,充實自己,豐富自己,武裝自己,同時便于借鑒,發展自己。當然,在學習中,也并不需要“平分秋色”,因為那樣并無助于自己藝術個性的形成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繼承的目的在于創新。但從繼承到創新,還有很遠的路要走,應該看到,如果沒有繼承作基礎,而匆匆忙忙去創新,那只能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,再“漂亮”,恐 怕也會是“空中樓閣”。如果有人不服氣,當然可以試試,看看走那條路,能不能摘出果子來。大概失敗者多,成功者少,因為你把前人的成功經驗,一概拋到一 邊,不予理睬,而你自己在那里主觀地“獨創”、“硬創”,那只會是事倍功半,很不容易搞出什么名堂,并獲得社會承認。群眾不買你的帳,那你在那費勁“創” 的“新”,還有什么價值呢?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比如草法就是一塊試金石,你“獨創”的草書,別人都不認識,閉門造車,一出門便不合轍,很難得到社會的公認,這就會始終打不開局面,很難讓別人買你的帳,到頭來剩下的只有孤芳自賞,而形不成與群眾、與社會息息相通的藝術,這怎么能發展呢?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反過來講,也是一樣,你只有繼承沒有創新,那就會墨守成規,不敢越雷池一步,也難以使草書帶上你的個性向前發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所以說,發展草書多樣性,是繼承和創新的需要,而且繼承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,如果看不到這兩方面的聯系,也難免會先之偏頗,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草書多樣性的發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三、在發展草書多樣性中自然會涉及到的問題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首先是草法的規范化問題。因為一個漢字的草書,有時會有幾種寫法,究竟怎樣寫才算對,才算好,才有依據,才更合理,才更美觀,這里有個典型垂范和約定俗成的道理,在這個范圍內,也還有個要求變化的問題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草書的符號,原則上是會意提煉從簡的,往往一筆下來要代替多少筆,還有許多符號是通用的,也有的部位處理可以更換、變通或省略,這些在傳統流行實用的許多 草訣中,都曾有規定,曾取得社會公認。就這樣,在個別時候,也還有例外,“有點方為水,空挑即是言”,那也不是絕對的、死的、一成不變的。毛主席給“河北 日報”后來寫的報頭,“河”字的“水”就沒帶點,那讀者誰不認識?所以,作為一個草書作者,首先要在草法方面下一番功夫。主要是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,善于 選擇應用,以幫助讀者、欣賞者能看清你寫的到底是什么。
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,不識草書的人,會遇到許多“攔路虎”。如果是欣賞者的欣賞文化素質偏低,那就另當別論。即使你寫得很規范,他仍然不認識。因此,草書的讀者,也是需要培養的,也只是在提高指導下普及,在普及基礎上提高。而且是逐步的、循序漸進的,除此并無什么竅門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其次,是筆力發揮問題。這運筆的功力,在草書中尤為重要,不同的草書作品,同樣是那一劃,那幾筆,但力度和質感的差距,往往很大。運筆是否得法,往往直接 影響到筆畫的質量。在楷書、行書中的用筆方法,在草書中一般都能派上用場,綜合利用,和相對快速利用,這里的要求是得心應手,而不是難遂入愿,這就需要功 夫的錘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再次,是結體組合的巧妙和布局的生動、合理,上下左右氣韻的貫通以及如何突出個性藝術特色,更有利于表達思想內容和感情等。無論在那一個環節上,都沒有一 成不變的路好走。往往書寫中根據情況,即興創作,因地、因時、因事而易,這就必然要求作者的藝術蓄藏豐富,使什么、拿什么、用什么,而且拿出來,放到那里 正好,而不能無原則隨意更換。這里,要解決的矛盾也很多,如:剛柔、輕重、大小、欹正、縱斂、疏密、暢澀、徐疾……等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還有,草書多樣性,也涉及到用墨問題。主要是墨色層次的鮮明和綜合運用、合理運用問題。無論是淡墨、漲墨、深墨、濃墨、枯墨、焦墨,既可選擇使用,也可配合使用,以達到其藝術多樣化并有助于表達感情的效果和目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另外,還有重要的一項,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問題,因為,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,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。所以,在發展草書多樣性中,理論和實踐 是不能脫鉤的。在草書的創作中,有時你想得很美,但寫出來又不是那回事,又有時候你寫出來還稍覺滿意,但理論上你又說不出是咋回事。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總結 經驗,不斷學習,不斷思考,在頭腦中保持一種較清醒的認識。眼低手高是不可能的,眼低手低倒是可能的,眼高手低也是可能的,但眼高手高是不容易的,只是不 能完全排除它的可能性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 四、對草書的“鉆進去”和“跳出來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 要看到,對草書“鉆進去”比較難,要“跳出來”更不容易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 何謂“鉆進去”?就是臨貼寫、摹寫、“比著葫蘆畫瓢”,畫得越像越好,一直達到“以假亂真”的程度。這就算“鉆進去”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 如何再“跳出來”?那就是在熟悉掌握傳統的基礎上,要逐步地加入自己所提煉的東西,顯露出自己的藝術個性。這種個性,當然也是越鮮明越好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 歷史上,王羲之寫張芝,張旭寫王羲之,懷素寫張旭,都無不加入自己的藝術個性。說蘇東坡的“石頭壓蛤蟆”,說黃庭堅的“樹上掛長蟲”,當然都是一種戲言,但無一不是一種藝術個性的顯露。他們都在繼承和創新上有所貢獻,這個歷史經驗,我們仍可以借鑒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 至于“鉆”與“跳”怎樣結合?是先“鉆”后“跳”,還是邊“鉆”邊“跳”?或者在哪個階段,以哪個為主?或者專攻哪個?那不過是方法問題,可以因人制宜, 因事制宜,不見得非強求一律不行。但有一條,不“鉆”就“跳”,肯定是不行的,急功近利,欲速則不達,違反事物發展的規律,是不會沾到什么光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 當代京劇名家李維康,在全國青年京劇票友大賽的總結發言中說:“老師曾教我學藝要經歷四個階段:會、好、精、化”。這話講得非常簡要、中肯。我想,如果把它拿到我們發展草書多樣性方面,也同樣是適用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 你想,你開始學草書,寫草書,“鉆”也好,“跳”也好,哪個為主也好,都要分這四個階段。即:第一步,由不會到會;第二步,由不好到好;第三步,由好到 精;第四步,由精到化”。“化”是最高境界,即我們所說的高級藝術,出神入化,這當然是很不容易的,但我們不能望而怯步,倒是應該反其道而行之,知難而 進。
                    過去,在書法理論上就有人認為,中國書法,包括草書,幾千年來曾脫離實用主義的巢臼。又有人預料,中國書法,包括草書,將來會成為專供人們欣 賞的藝術品種,就象芭蕾舞一樣,雖無生活實用價值,卻有精神欣賞價值。而且會在滿足人們文化生活中發揮強大作用,并萬代流傳,永不衰竭。我們在預期社會進 化的歷程中,盼望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,從這里,我們好像看到了草書多樣化的光輝前途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 讓我們在發展草書多樣性上,多下一點功夫,做出一點成績,進一步充實國粹,去迎接我國傳統藝術融入世界文化大海高潮的到來,讓多樣化的具有較高水平的草書,去和全世界人民廣交朋友,對世界文化做出些貢獻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 綜前所述,均系一孔之見,難免偏差,歡迎指正,不勝感謝

                    原載:99字畫網(轉載需以鏈接方式注明出處,以及本聲明)
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                    字畫商城 | 書畫家 | 字畫百科 | 關于我們 | 聯系我們 | 畫家加盟
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翰韻九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  ©2009-2018 99zihua.com  版權所有  京ICP備13007747號-1

                   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07493號

                    亚洲娱乐中文网娱乐在线
                      <ins id="rjhb7"><address id="rjhb7"></address></ins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span id="rjhb7"><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