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友蒸(1919—2006),字崗林, 號天竺山人, 中國近現代山野派繪畫大家,祖藉四川忠州。幼年,喜涂鴉,啟蒙家塾,拜張德英、韓子清攻彩瓷畫,得張大千睞而舉之,入武昌藝專,師從張肇銘、馮法祀、唐一禾等,并得齊白石、徐悲鴻、豐子愷等大師指授,受益終身。壯年,隱于武陵天竺茂林施教育人。暇則攻石鼓,悟承傳,潛耕耘,寄情澗壑流泉、 松竹鳩雀,藝為精進。晚年居平都古鎮,輔學子,喜郊游。然則攬名家博眾長而不輟,擷英咀華,盤桓馳騁峽江山野,皆陶然自樂。
耄耋一改精妙之小寫意為遒勁疏樸之大寫意,滌盡俗塵、風神獨具。
友蒸先生筆下之山水,深弘靜穆,古意盎然,頗具宋明之風; 花卉翎毛果蔬魚藻,靈秀飄逸,神氣閑雅,力追八大、吳昌碩等。而以筆簡神肖之麻雀引領諸寫意小品,生氣勃勃,莊諧可人,世譽“鄒麻雀”。其麻雀畫技法,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,《雀陣圖》入編世界吉尼斯紀錄。
友蒸先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加入中華全國美術會,八十年代任鹿鳴書畫院院長,九十年代為世界教科文衛專家組成員。其畫作參加抗戰時期全國美展獲獎,并代表國家選送英國倫敦展覽。先生品行高潔,不求聞達。一生勤于繪事而疏于世事,故其佳作多雪藏未識于世。中央美術學院馮法祀(已故)教授稱譽他為“隱逸內秀美的山水花鳥大家”,西安美院教授毛錫雄贊其“淡然無極 而眾美從之”,齊白石小女兒良芷慨嘆“不意深山大澤竟有如此世外高人”。著有《山水花鳥》、《刺繡圖案》、《風景速寫》等畫集傳世。
鄒友蒸:畫小麻雀的大畫家(節選)
1939年在江津藝專,校董蔣蘭圃得知眼前這位前來投考的少年是名畫家張大千推薦的,非常高興。鄒友蒸報考的國畫專業,通過專業測試后,這位已經有幾分手上功夫的少年,順利成為藝專音畫科的學生。
1940年在藝專,鄒友蒸他們還在江津聚奎中學60周年校慶會上,聽客居此地的陳獨秀先生演講;馮玉祥將軍也到藝專,贊揚師生們在簡陋的環境中堅持辦學的精神,號召大家捐畫義賣,換回飛機大炮打日寇。
于是,鄒友蒸的作品和吳作人、唐一禾、呂斯白、李瑞年、馮法祀等名畫家的作品在成都舉辦的聯展上同時展出,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大展。之后,他的《菊鳥》、《松下問童子》也選入英國倫敦國際畫展,這是他的畫第一次出國。
1943年,包括鄒友蒸在內的藝專涪陵川東五位校友的國畫,在萬縣、忠縣、西沱、高鎮、石柱、豐都巡展,豐都還將他的《紫薇》、《紅葉小雞》、《葫蘆》三幅花鳥畫和一幅手卷畫《避難的人群》(國家檔案館收藏),推薦參加重慶的全國美展。
抗戰勝利,江津藝專遷回湖北武漢,校長聘請包括鄒友蒸在內的幾位高材生留校任教,“但我留戀家人,留戀故土,總覺得巴山蜀水才是我的藝術之根,便婉言謝絕了校長的邀請”。
隱逸大家鄒友蒸的筆墨生涯
在他的筆下,這些小生靈是如此的機智勇敢精靈可愛。請看:有麻雀活動的地方,松柏長青《長青》;有麻雀活動的地方,竹影搖翠《竹雀》;有麻雀活動的地方,水仙浮香《水仙麻雀》;有麻雀活動的地方,瓜果豐碩《瓜林戲雀》;有麻雀活動的地方,山清水秀《家在畫屏中》……他一生所創繪的麻雀之多之奇之美,堪稱天下第一人。
巴山蜀水地處內陸,自古以來交通閉塞,與外界接觸甚少。很多有成就的畫家卻難為世人所知,閉塞埋沒了不少人才,黃秋園、陳子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我想,一代大師張大千如果當年不走出四川,恐怕也難逃被埋沒的命運。友蒸先生的繪畫作品給我的震憾沖擊很大,友蒸先生就是一個被埋沒了的有成就的花鳥山水大家。他生前的許多藝術佳品沒有得到人們認知,更沒有流入當今的市場(社會),因此隱匿埋沒了他的藝術才華。這里,僅管我無需探究或道出個中原由。但我相信:友蒸先生被冷落多年的藝術成就所表現的“內秀美”,將會在祖國藝術長河的史冊里留下重重的一筆。